首页 >> 研究生招生与人才培养 >> 培养方案 >> 正文
吉林建筑大学研究生培养方案(电气工程)
发布时间: 2020/12/18 09:03:43 被阅览数:

吉林建筑大学

电气工程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学科代码:085207

一、学科概况与发展趋势

本电气工程一级学科包括电机与电器、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高电压与绝缘技术、电力电子与电力传动、电工理论与新技术五个二级学科,并涉及电力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信息与网络控制技术、机电一体化技术等诸多领域,是一门综合性较强的学科。其主要特点是强弱电结合,机电结合,软硬件结合,以电力电子技术、自动控制、计算机通信技术和高电压技术为核心技术,以实现电力系统的自动化和智能化为目标,开展多学科交叉的基础理论和应用技术研究。

本学科师资力量雄厚,科研实力强,拥有一批在国内外同行中享有较高声誉的专家,形成了结构合理的学术梯队。本学科拥有教育部、吉林省科技厅、吉林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吉林省教育厅等重点实验室六个,近年来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国家安全生产总局、吉林省科技厅、吉林省工业与信息化产业厅、吉林省教育厅、长春市科技局等科研项目60余项,以及地方政府部门和企事业单位等横向课题,多项成果获省部级奖励。本学科重视学术交流,每年派出多名学生在国外进行联合培养、短期学术交流及参加国际学术会议。

二、学科培养目标

本学科专业培养能够从事电气工程方面的设计、管理或相关工程技术工作的高层次人才。紧密结合我国经济社会和科技发展需求,面向企业(行业)工程实际,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具有较好的相关专业领域理论基础、突出的实践创新能力、较强的实际问题解决能力、良好的职业素养的高层次工程应用型人才。本专业工程类硕士专业学位获得者应具备如下的知识、能力和素质:

1)基本素质要求: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热爱祖国,遵纪守法,具有服务国家和人民的高度社会责任感、良好的职业道德和创业精神、科学严谨和求真务实的学习态度和工作作风,身心健康。

2)基本知识要求:工程硕士学位获得者应掌握所从事行业领域坚实的基础理论和宽广的专业知识,熟悉行业领域的相关规范,在行业领域的某一方向具有独立担负工程规划、工程设计、工程实施、工程研究、工程开发、工程管理等专门技术工作的能力,具有良好的职业素养;熟练掌握一门外国语。

3)基本能力要求:工程硕士学位获得者应具备解决相关工程技术问题、进行工程技术创新、从事工程技术开发工作的能力及良好的沟通协调能力,具备国际视野和跨文化交流能力。

三、学习年限

1.工程硕士研究生的基本学制为 3年。

2.在基本学制规定时间内,各类专业学位研究生应完成课程学习、专业实践、学位论文研究、论文答辩和学位申请审查等各项工作。

3.申请学位最长年限(含休学时间):专业学位硕士生不得超过 4年。

四、培养方向及模式

工程硕士的培养方式,采用课程学习、专业实践和学位论文相结合的培养方式。课程学习、专业实践和学位论文同等重要,具体要求如下:

1)课程学习须按照培养计划严格执行,课程学习主要在学校集中学习,行业前沿课程和实践类课程也可在企业完成。

2)专业实践是工程类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获得实践经验,提高实践能力的重要环节,包括校内实验课(含上机实习课)、校内外专业实践课和学位论文研究实践三种实践方式,专业实践可采用集中实践和分段实践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实践时间应不少于 1年。非全日制工程类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专业实践可结合自身工作岗位任务开展。专业实践在企业实习结束后或参加指导教师所指定的应用课题实践后,学生提交由实习单位或指导教师签署意见的书面实习报告,并经学院审查通过后可获得相应学分。

3)学位论文研究工作是工程类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综合运用所学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在一定实践经验基础上,掌握对工程实际问题研究能力的重要手段。工程硕士的学位论文选题应来源于工程实际或者具有明确的工程应用背景。学位论文研究工作应与专业实践相结合,时间不少于 1年。

4)校企联合培养是提高工程类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质量的有效方式。各领域应积极开展校企联合培养,充分调动企业积极性,吸收企业优质教育资源参与研究生教育体系,发挥企业在人才培养中的重要作用,推动产学结合、协同育人,提高校企联合培养质量。学校鼓励各领域与企业共建联合培养基地,探索合作共赢的长效保漳机制和高效的运行管理制度。

5)导师指导是保证工程类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质量的重要保障。鼓励各领域建立以工程能力培养为导向的导师组指导制,导师组应有来自各领域具有较高学术水平和丰富指导经验的教师,以及来自企业具有丰富工程实践经验的专家。

五、课程设置与学分

1. 工程硕士的课程体系应体现先进性、模块化、复合性、工程性和创新性,满足社会多元化需求和工程硕士研究生个性化培养的要求。课程设置应以工程需求为导向,强调专业基础、工程能力和职业发展潜力的综合培养,应注重发挥在线教学、案例教学和实践教学的协同优势。各领域可根据自身特点,确定各类课程的内容和学分,以达到工程类硕士专业学位所应具备的知识结构、能力和综合素养的要求。工程硕士的总学分要求不少于28学分,最多不超过32学分,其中学位课程学分不少于16学分,综合环节10学分,选修课程根据学分和实际需求进行选择。

2. 课程设置见下表

类别

序号

课程名称

开课

学期

学分

学时

备注

学位

公共

学位课

 

必修

1

自然辩证法

1

1

20

必修

7

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

2

2

40

3

第一/第二外国语(上)

1

2

60

4

第一/第二外国语(下)

2

2

60

5

数值分析

1

2

40

必修

2

6

数理统计

2

2

40

学科

基础课

 

必修

1

现代控制理论

2

2

40

必修不少于7学分

2

数字通信与计算机网络技术

1

2

40

3

电网络理论

2

2

40

4

高等电力电子技术

1

2

40

5

光电子物理导论

2

2

40

6

现代电子技术设计和仿真技术

1

2

40

选修课程

 

可依据专业性设置相关环节

1

现代建筑电气节能技术

1

2

40

 

 

 

 

 

 

 

根据学分和实际需求进行选择

2

电能质量分析与控制

2

2

40

3

电力市场概论

2

2

40

4

电力系统工程基础

2

2

40

5

电气设备故障诊断与控制技术

1

2

40

6

建筑电气安全技术

2

2

40

7

现场总线技术

2

2

40

8

虚拟仪器

2

2

40

9

薄膜技术与物理

1

2

40

10

            物联网技术

1

2

40

11

现代传感器技术

1

2

40

12

嵌入式系统原理与应用

2

2

40

13

液晶显示技术及应用

1

2

40

14

光电信息处理

1

2

40

15

集成光电子技术

1

2

40

16

DSP技术与应用

2

2

40

17

人工智能与机器学习

2

2

40

18

FPGA技术与应用

2

2

40

19

半导体物理

1

2

40

综合环节

1

学术活动

 

1

 

必修

10

2

专业外语

 

1

20

3

知识产权基础知识及相关研究

5

1

 

4

学术道德与学风教育

1

1

 

5

研究生创新创业教育

1

1

 

6

工程实践

3-4

4

 

7

论文写作

 

1

 

8

开题报告

3

 

 

9

中期检查

5

 

 

总学分不少于28学分,最多不超过32学分,其中学位课程学分不少于16学分

六、获取本学位的基本要求

1. 开题报告应论述学位论文选题依据、研究方案、预期目标与成果、工作计划等等关键问题。开题报告应在第 2学期末或第 3学期初进行,中期检查应在第 4学期末进行,无故不按期开题和不参加中期考核者,不允许按期进行学位论文答辩。

2. 硕士研究生中期考核应在其开题以后 6个月以上进行,内容包括已经取得的阶段工作成果、存在问题及后续具体工作计划等内容。

3. 硕士生开题报告与中期检查由学部研究生办公室负责组织,由学院及相应的硕士点负责人具体执行。由 5名本学科领域专家(含 1-2名企业专家)组成评审专家组,以答辩的方式进行,答辩硕士生的导师均不参加专家组,但硕士生答辩时,导师必须到场,否则考核无效。

七、学位论文基本要求

1.专业学位论文的选题应来源于应用课题或现实问题,要有明确的行业(领域)背景和应用价值,能够反映研究生综合运用知识技能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水平。学位论文工作应该与专业实践密切结合。

2.工程硕士的论文选题应来源于工程实际或者具有明确的工程应用背景,可以是一个完整的工程技术项目的设计或研究课题,可以是技术攻关、技术改造专题,也可以是新工艺、新设备、新材料、新产品的研制与开发等。论文可以采用产品研发、工程规划、工程设计、应用研究、工程/项目管理、调研报告等多种形式。

3.学位论文须在导师指导下独立完成,论文应达到相应的技术要求和较充足的工作量。体现作者综合运用科学理论、方法和技术手段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具有先进性、实用性,取得了较好的成效。为保证论文质量,论文工作必须有一定工作量,学位论文的字数一般不少于2万字。

4.工程类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完成培养方案中规定的所有环节,获得培养方案规定的学分,成绩合格,方可申请论文答辩。

5.专业学位硕士答辩委员会至少由 5位与本领域相关的专家组成。论文评阅人和答辩委员会成 员中,应有不少于三分之一的成员为相关行业具有高级职称(或相当水平)的专家。